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型话剧《英雄儿女》昨首演-戏里戏外,他们在英雄赞歌中得到洗礼

晨报记者 邱俪华

“阿芳,你还好吗?爸爸好吗?好久没给家里写信了。在报上看到上海国庆一周年游园会,好热闹,真想上海啊。阿芳,我们部队从厦门接到命令,就一路北上,谁也不知道去哪里。班长说不要往家里写信,写了,也不准寄。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部队有大行动,又要打仗啦……现在,我正在火车上给你写信,班长说,可以往家里寄信了。大家也终于知道了,我们要去朝鲜!”

在一列奔赴前线的火车上,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正在写一封家书。他叫王成,是千万抗美援朝战士的一员,是两万深入战火的上海青年的缩影,是义无反顾走上战场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是心中记挂亲人的普通中华儿女。

昨晚,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拉开帷幕。

英雄城市培育英雄儿女,英雄儿女铸造英雄城市。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这座英雄城市正式上演。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下,大型话剧《英雄儿女》由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指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国家一级美术设计那树枫任舞美设计,由贺梦洁(饰王芳)、刘炫锐(饰王成)、李超(饰王文清)、刘鹏(饰王复标)、陈文波(饰张振华)、高泽鹏(饰赵国瑞)、冯嘉烨(饰凌光华)等演员共同呈现。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准备、全力推动话剧《英雄儿女》的创作演出,力争打造一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上海英雄城市特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红色主题剧目,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为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再次唱响《英雄赞歌》。

胸怀丘壑 心亦有家

“上海——英雄城市”是话剧《英雄儿女》的主题。

剧中英雄王成手握爆破筒纵身跃入敌群的雄姿部分,取材于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英雄事迹,杨根思生前的连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机步58旅,话剧《英雄儿女》的技术设计许金佳就曾是该旅的一名军人,退伍后转业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为一名技术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他谨记“杨根思三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迎难而上,为舞台的最终呈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编剧喻荣军在创作札记中写道:“今天我们赞美英雄,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当年他们的事迹,更是为了弘扬英雄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如今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心呵护、珍惜和热爱。这就是再次创作《英雄儿女》的意义所在。”

王成牺牲前曾向世界喊出了中国军人的最强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声震吼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响彻至今,字字铿锵、振聋发聩;《英雄赞歌》的旋律更是唱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英雄的褒扬和深情,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导演希望王芳这一角色能唱出歌曲浓厚的底蕴,饰演者贺梦洁进组之初就在声乐指导汤爱民的指引下学习新的发声方式,反复练习,历时两个月的高强度排练,改变了唱腔。剧组每一位青年演员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转变,男演员前期排练以军训为主,包括如何拿枪、卧倒,在坑道中如何行进等,饰演文工团团员的女演员则恶补快板、京韵大鼓、朝鲜族长鼓舞等。

通过党课、导演胡宗琪讲戏抠戏、话剧中心文工团老兵回忆、观看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在创排过程中,演员们经历了一场家国情怀与艺术初心的精神洗礼,力求呈现一个个年轻军人的血性。如今的演员和当时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同龄,王成的扮演者刘炫锐30出头,也被导演要求“脚步不要太重,台词慢慢说”,演出“少年感”,演出跨越时代、历经岁月变迁后,眼里始终不变的光。

今年6月,编剧喻荣军及主创团队多次前往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采风;8月,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在前期创作会议上沟通、整合设计内容;10月1日进入剧场后,剧组各部门不断优化调度。昨晚,大型话剧《英雄儿女》终于揭开面纱。舞台上有两片6米高、烧焦的破损的相纸,数十名演员穿梭其中,三座可以移动的高台来回组合成各种战地造型,还有小坑道、大坑道、军部、团部、医院、防御作战小场景六组造型来回切换,配合特定的场景,地面还做了地布绘景处理,使得场景更为立体、丰满。导演胡宗琪认为,这是一个几乎所有观众都十分熟悉的故事,话剧《英雄儿女》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于小说和电影的现场观感体验。

英雄精神 星火燎原

“如果这场仗迟早要打,我们这一代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剧中政委王文清的一句话映照出前线军人的决心。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走上战场,虽然胜利的道路并不平坦,战场充满着未知,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抗美援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的爱国人士倾力相助。举国上下的同心协力,让中国军民可以面对强敌,也正是这种团结,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力量。

这既是在一线战斗的军人的荣誉,也是在后方支援的普通人的荣誉,英雄城市上海和英雄的上海人民轰轰烈烈地投入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海提出“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资有物资,要什么有什么”。1.8万多上海青年参加志愿军,其中1683人牺牲在朝鲜;与240余万志愿军战士一道奔赴朝鲜战场的还有来自上海的800多名医护人员、1200多名司机、4300多名铁路工人。在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时间里,上海捐献款项达8491亿余元(人民币旧币),折合战斗机566架,占全国总捐献飞机数量(3700架)的15.3%。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军用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就像那些老照片所记录的那样,成千上万的上海人闪耀着平凡英雄的光辉。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话剧《英雄儿女》的每一位创作者,剧组青年演员复刻老照片“拍新如旧”,跨越时空与相隔70年的同龄人对话。

《英雄儿女》在开票时发布了一则“赠票”规则: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可通过电话预约享每人2张《英雄儿女》演出赠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离休干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宋光华同志作为代表受赠了该剧的第一张演出票。演出后还计划组织未成年人走近舞台,听讲这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了解这段气势磅礴的英雄历史。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