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 “强校工程”为虹桥中学带来大变样丨家门口的好初中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自2018年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以来,各区各校着眼做强内功、抬升底部、持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这一初衷正逐渐变成现实。

学校更强了,口碑更好了,学生受益了,越来越多的“强校工程”实验校,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每年的4-6月,是虹桥中学的同学们最期盼、最快乐的时节。因为,一年一度的“自然笔记节”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遨游,邂逅自然的美好、发现探索的乐趣。

虹桥中学原本是上海市长宁区一所“貌不起眼”的普通公办初中,但加入“强校工程”四年多来,学校立足生情与校情,以“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学校育人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潜能,焕发每个孩子的成长活力;同时促进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与育人水平,成效明显。

如今,虹桥中学已成为一所“有质量、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的“家门口好学校”。

“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乘着“强校工程”的东风,虹桥中学参加了“课程领导力项目初中百校工程”,获得市、区名校长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将“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分为初阶、中阶与高阶课程;又根据实施途径与实施主体的不同,将该课程分为三大类:学科主轴类、学科间融合类及综合实践类。

学科主轴类,即立足一门学科,运用一门以上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跨学科课程,如艺术学科的“手绘自然”、地理学科的“诗画中的地理”。

学科间融合类,即立足两门及以上学科,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跨学科课程,如“奇妙的种子”“科学微电影”。

综合实践类,即开展多种主题,设计多种任务、覆盖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活动,多为短课程,由年级组组织实施,如“校园厨余垃圾减量”。

经过一个个项目、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学生们开始爱动脑筋,积极发现问题,努力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开始关注周遭的变化,深入探索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学生发现上海动物园圈养的双角犀鸟显得颇为木讷,于是他们便用废弃的车轱辘做了“摩天轮”式的动物丰容器。

自制的丰容器激发了双脚犀鸟的好奇心,“摩天轮”的设计使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获取食物,增强了双角犀鸟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同时减少了其休息观望等行为的发生。

实验表明,动物丰容器大大丰富了动物的行为。

每年的4-6月都是学生们最期盼、最快乐的时节。因为,一年一度的“自然笔记节”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遨游,邂逅自然的美好、发现探索的乐趣。

孩子们在“小达尔文”研究院里探索未知的秘密,在“自然笔记十米长卷现场赛”和“自然创意现场赛”中感受创造的魅力,在“小小园艺师”中亲近自然、体验实践。

黄依云同学说,每年的“自然笔记节”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日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除了课本知识以外的平台上展示自己。我和同学们就曾一起创作十米长卷,展示我们的种植成果。在种植过程中,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可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尝试了各种方法呢!看到自己居然还上了电视,我们别提多兴奋了!”

在“自然笔记十米长卷”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们分别以“校园中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校园小生态”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有的根据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创作主题画,有的描绘了自然界中生长的奇花异草。

热情的小创作者们甚至直接用手跟颜料来了次“亲密接触”,他们“手下”的一幅幅作品或是栩栩如生,或是含义隽永。

在“自然创意作品”大赛中,学生们提前收集好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如树枝、叶片、羽毛等等,围绕主题不断构思和修改创意方案,用大自然的素材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逐渐形成了基于对话和分享、互信互助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合理分工,明确问题,进行假设,制定方案,共同探讨解决思路及方法,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协力解决问题,最后评估改进。

依托“强校工程”的强大推动力,虹桥中学的学生们学习动力有了显著增强,高阶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同步提升。

近三年来,学校有35人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动中获得殊荣,86人次在影像制作、摄影、科幻画等活动中获奖。 

“双名工程”带动,名校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自2018年成功申报“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虹桥中学的书记、校长带头加入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进本校,促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突破瓶颈,驶上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在“双名工程”的带动下,校长陈红波带领学校骨干教师不断取得突破,由她领衔的《自然笔记课程发展中跨学科学习方式的建构与实施》课题荣获202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选参与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另一个由她领衔的“中小学跨学科课程德育研究实训基地”,成功获批为第六期“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

在“强校工程”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和“双名工程”的精心培育中,陈红波从“实验校”的一名普通校长成长为名校长,于2021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并荣获“上海市园丁奖”荣誉称号。

该校党支部书记刘锦华介绍: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在“双名工程”的培养下快速成长。学校近五分之一教师入选市、区两级的“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种子计划”;近四分之一教师成为区学科带头人,或荣获“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学校高级教师由原来不足10%上升到了现在的25%。

依托“强校工程”和“第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虹桥中学以创建“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为抓手,使教师历经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校本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教师通过“做中学”,从课程视角来思考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求教师从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角度去构建每个课程要素,有力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和课程建设能力。四年多来,学校超过五分之一的教师站上了市、区两级研讨会的舞台,与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对话,共同交流、分享课程深化改革中的经验与思考。

四年多来,虹桥中学有3人次荣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在长三角及市、区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张南南老师荣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教学能手”称号。张老师表示,“强校工程”搭建的平台使自己获得了市、区专家面对面指导的机会,不仅打开了眼界,更在课堂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教学素养。

学校全方位改善,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得益于“强校工程”的政策支持,虹桥中学不仅新建了与特色课程相匹配的课程中心,还新建“物候园”,供学生观察、学习、体验真实有活力的自然场景,通过环境引导每一位学生对话自然、对话生命。校园环境的优化和完善,使学校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育人文化特色,提升了办学品质。

自2018年“强校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共承担市级课程与教学研究项目15项、市级课程与教学课题4项、区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7项、区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学校还依托“强校工程”平台,积极参加市、区交流展示活动,分享典型经验和做法。

四年多来,虹桥中学坚持“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理念,不断优化特色课程,变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综合素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生有获得感、家长有满足感、社会有认同感。

正如曾艳同学的家长所言:“强校工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校园环境越发精致了,硬件设施也颇为现代化,老师的授课方式逐步转变,并更具时代气息,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也时常会把在学校的点滴收获自豪地跟家人分享,看到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成长如此健康向上,作为家长我们深感欣慰,也庆幸自己当初的正确选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吴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