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世界”里的诗情画意!去“深海园林”看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 | 晨看展

高的像树木,矮的像灌木,底下还有海绵和各种动物,这不就是个园林吗?黑暗世界里由动物组成园林,真是太神奇,太奥妙了!”

4年前,已经82岁的汪院士乘坐“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到了1400米的深海底,想去观察冷泉口的生物群,结果却发现了深海珊瑚群,偶遇了一片神奇的“深海园林”,揭开了地球“暗世界”的神秘面纱。

当年科学家眼中的盛景将重现在公众眼前。我国首个深海主题综合性原创临展来啦!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数十件来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标本……自12月3日起,这个由上海科技馆和同济大学联合打造的“深海园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亮相。

宇宙中有暗物质、暗能量,地球上有“暗世界”。在深海,那里不会有阳光,是一片永恒的黑暗。科学家下潜至深海。他们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在临展厅,穿过一片黑暗,那些原本只有科学家才能看到的自然美跃然眼前。原来,深海的暗世界里还有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有这么丰富的诗情画意。

展览分为“海边的想象”“追梦深海”“幽暗仙境”“海底奥秘”“探索无限”五个版块。

“海边的想象”以海洋的神话传说为切入点,讲述人们面对海洋从恐惧到希望探索的愿望;

“追梦深海”展示了从海面下潜到深海的历史跨越;

“幽暗仙境”重点展现深海中的珊瑚林,一个媲美陆地园林的深海自养“园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珊瑚高低错落,为众多的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是黑暗世界中奇妙的景致;

“海底奥秘”以有关深海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导观众从研究者的角度去认识珊瑚林和热液冷泉生物;

“探索无限”则通过问题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到,人类对深海的认识还很少,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认识深海、了解深海、探索深海。

展览最大的亮点是拥有400平方米的深海场景,集冷水珊瑚、热液和冷泉三个生态系统于一体。

通过3D建模、打印技术制作80株冷水珊瑚模型,还原竹节珊瑚、扇珊瑚、柳珊瑚等14种珊瑚自然生长状态,其中最大的近2米高,再加上60个管状蠕虫的微缩模型和28平方米大型多媒体投影的应用,使得近景和远景相得益彰,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

展览选取30多件5个科的冷水珊瑚标本,多为2020年中国科学家搭载“深海勇士号”在南海采集而来。其中,23件冷水珊瑚标本首次与观众见面。

馆藏12件8个属浅水珊瑚标本,与冷水珊瑚同域展出。

深海热液区展示了来自东太平洋洋中脊的热液喷口的岩石及其岩石切片,以及珍贵的管状蠕虫标本其它贝壳类标本;

深海冷泉区域重点展示了由科考船“太阳号”和“海洋四号”以及无人深潜器ROV“科学号”采集的,来自我国南海冷泉区域的岩石及其生物标本,包含了非常完整的深海潜铠虾、贝类、冷水珊瑚及自生碳酸盐岩。

现场还有一件来自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深海勇士号”模型,带领大家了解海洋探索的技术发展。

此外,展览团队引入“元宇宙”概念,搭建云展厅,致力于让展览跨越物理空间,打破时间局限,打造全新沉浸式虚拟体验。

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畅游虚拟展厅,还可以参与配套的线上教育活动“点亮珊瑚灯”和“勇士漫游仙境”深海小游戏。线上观众也能通过这些前沿技术手段领略深海的风采,探索深海的奥秘。

今天展会开幕式上,还举办了一场深海珊瑚的标本捐赠仪式。而这个由同济大学捐赠的1.7米长的竹节柳珊瑚标本,正是由汪院士下潜深海中亲自采集,希望它在博物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深海”。

2018年5月,汪品先院士潜入深海原本是去看冷泉生物群的,结果却看到了有珊瑚的痕迹,“我就叫驾驶员赶紧去追珊瑚,结果真的追到了,特别兴奋!”

当时,他们想采集一些标本回来,看上了最长的一根,在海底大约5米多。“我和驾驶员说,我们回去的时候别的什么都不干,两个机械手就把这根珊瑚拔下来,拖着它。”

结果很遗憾,到了半路上,它就断了,上面的活的东西也都掉了。

“所以,我说,珊瑚在水里就是个‘美女’,可到了陆地上变成了‘骷髅’。”

“深水珊瑚在深海太小,比如说2000米的深海,什么叫2000米?就是两条南京路步行街,你把它竖起来这么远,普通人无法看见,只有潜到了海底才能看到。”

所以,即便上了岸的珊瑚远没有海底时的“美貌”,但这样的标本还是很罕见的,“它能够在自然博物馆里得到很好的陈列,也是我们一大收获。”

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展览免费,观众需自行购买自博馆门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沙情奕